本报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庄建、王保纯)今天光明日报社高朋满座。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郑度来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历史学家戴逸来了,法学家江平来了,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厉以宁来了,语言学家曹先擢也来了……学者们聚首,为的是共同探讨一个 话题:用好百科全书,提高民族素质。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出版发行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出版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发行、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发行好、使用好大百科全书,与编纂好、出版好大百科全书具有同等重要性。基于此,本报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今天联合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研讨会。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在研讨会上发言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出版,充分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全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新成果的全面归纳,对我国最高科学文化成就的全面概括,也是对中国学术界的一次空前大检阅。普及知识是大众传媒的基本职能,光明日报愿意在“用好百科全书,提高民族素质”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部分学者发言:
郑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
我建议,围绕世界读书日、国际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组织专题活动,发挥百科全书的功能。
戴逸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历史学家:
百科全书集中了全人类的知识,具有丰富性、创新性、专业性、普及性、清晰性等特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广泛发行、不断修订一定会对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江平 法学家:
我认为,大百科全书最大的普及点是在中学和大学。如果我们能够把大百科作为一个群众可以自由翻阅、自由阅读的,它的效果就大多了。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大学举办过一个讲座,题目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怎样使用工具书”,我首先提到的就是各国的大百科全书。我认为学生、研究生碰到问题以后,应该首先去查大百科全书。如果一开始不从大百科全书入门,可能走的路就是弯的。
曹先擢 语言学家:
大百科的出版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加大宣传百科全书的作用,并从国家层面推动百科全书的使用。
刘继贤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建设学习型军队需要百科全书,建设创新型军队需要百科全书,建设打仗型军队也需要百科全书。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特级教师:
我给大家带来了中学生的看法:“一套百科全书在一个懵懂幼童的心中就意味着整个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身边的现象到宇宙苍穹,百科全书把世界在我面前层层展开。”我认为,百科全书可提升个人修养、深化课本知识、帮助解决疑难,提高综合能力。
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室研究所副所长:
我至今记得,32年前听吴文俊院士讲课时关于中国百科全书是有传统的论述。他说,当代各个方面都需要用好百科全书。
虞云耀 中组部原副部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发行在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包括整个党的建设上都有很重要意义,我们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的素质总体上适应现在面临的艰巨性任务的要求,同时还有很多方面非常不适应。我们要用人类创造的、体现人类文明的各方面的知识和本领来武装头脑,大百科全书是最好的教材。
徐惟诚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编大百科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就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当年邓小平同志下决心要编这个书时,中国刚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出来。编书不是目的,只有用了,对提高民族的素质起了作用,几万专家学者的劳动才没有白费。在当今世界,要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必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必须要有寻求知识的方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