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援疆支教,是我30年前的承诺。能专心做好这件事,我无怨无悔!”3月20日,在光明日报社举办的“践诺新疆服务基层——戴子清援疆三十年报告会”上,新疆和田地委原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戴子清的这番话,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戴子清,原江西景德镇市教育局《教育通讯》编辑,31年前在光明日报的支持帮助下从风景秀丽的家乡“飞”往新疆支教,如今已过花甲之年。这次是退休后携妻子归乡探亲,途经北京,特意“回光明日报这个家看看”,与光明日报编辑记者座谈人生、理想和信念。他的讲演,受到与会者和何东平副总编辑的肯定与赞扬。
光明日报记者 廖廓摄
“教师要有大山一样的品格”
1981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以“我的心向往边疆”为题在一版头条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是32岁的戴子清。他大学毕业后多次要求援疆没有结果。这封来信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在光明日报的帮助下,他终于如愿。1982年2月21日,他登上驶往新疆的列车。车上,想到“西出阳关无故人”,戴子清怎么也睡不着。与一位戴维吾尔方帽、着滚边长袍的老人交谈,老人给他讲了解放前所受的苦,共产党、解放军给他们带来的好,连连感叹:“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好!”老人的话,消融了他的孤独。老人在哈密下车时,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戴子清来到新疆石河子121团。这里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沿,有4所学校,仅团一中就缺20多位教员。戴子清分到团一中,一到就接过一个“差班”。班里学生大都十三四岁,除了爱打架的,还有抽烟的、逃学的、上课捣乱的,已换过几次班主任。
“既然是来支教,光有报国之志还不行,还要有报国之能。”戴子清发现这个班学生非常好动,就成立了足球队、拉拉队,课余与学生们一起撒欢儿奔跑,假日带学生去沙漠旅行,农忙领学生下连队劳动,还在班里开展了唱歌、演讲、办墙报、智力竞赛等活动。初三毕业时,班里每个学生平均分提高了50分,获多种文体奖项,一跃成为全校先进班集体。
一有时间,戴子清就骑自行车家访。一次寒假家访,有位家长惊讶地说:“老师,您知道今天的气温吗?零下30度啊!”当地人都不敢出门,问戴子清是怎么过来的,他淡淡地回答:“早已习惯了。”其实,支撑他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面对这样的教师,家长们说:“放心了。”学生们给他写信:“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每个同学的教育和培养,您像父亲般严厉,又像母亲般慈爱。”
“教师应当有大山一样的胸怀和品德。教师有责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爱护学生的人格。教师自身的精神和责任感,是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炬。”戴子清说。
1983年,戴子清和来自山东青岛的姑娘刁葵华成亲。新房是土坯旧屋,时常漏雨停电。暑假,夫妻俩打土坯砖,垒砌院墙,平地整畦,种蔬菜瓜果,一家人吃上了新鲜菜。1987年,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名戴岳。他说:“我喜欢大山,喜欢大山一样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