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寿于1932年3月1日出生在莫斯科,出生不久即随父母在中国居住,长大后继承父亲衣钵,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汉语并从事中国问题研究。1955年,罗高寿毕业于苏联外交部下属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转年应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局邀请来华担任翻译。
罗高寿1958年进入苏联外交部并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1969年中苏关系最低潮时,罗高寿出任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他1986年出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1992年由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任命为驻华大使,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13年。2005年卸任回国后,罗高寿出任俄联邦委员会议员。
罗高寿在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他先后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当过翻译,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离任前,罗高寿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一生都与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紧密相连,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祖孙四代中国情
在中国人看来,“罗高寿”是一个令人叫绝的好名字。不仅如此,它还凝聚着罗高寿家族四代人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深情。
上世纪20年代,罗高寿的父亲阿·罗加乔夫作为莫斯科东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来中国实习,毕业后于1928-1934年作为外交官被派驻乌鲁木齐的苏联总领事馆任职。在此期间,罗高寿于1932年出生在莫斯科,刚过满月,就随同母亲来到新疆与父亲团聚。1936-1939年,父亲又被派驻哈尔滨苏联总领馆工作,罗高寿和母亲及妹妹一同来到哈尔滨,在这里度过了童年。1939年,罗高寿的父亲带着夫人和儿女回到莫斯科。他根据“罗加乔夫”的中文译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罗高寿。他后半生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汉学家,并先后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高寿的女儿加琳娜学的也是汉语,作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的记者,她曾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好几年。罗高寿大使的孙子阿列克谢在莫斯科读大学时,其第一外语也选择了汉语。
罗高寿的中文名字自然也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回忆起自己的父亲,罗高寿用标准的汉语对记者说:“我们家是‘子承父业’!”
邓小平称他为“老朋友”
罗高寿大使曾先后3次常驻中国。他感慨地说:“我有幸见证了不同时期的中国!”
罗高寿第一次常驻中国是在1956年至1957年。当时,罗高寿作为苏联专家,在中国国务院任翻译。作为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罗高寿“亲眼看到中苏关系的蓬勃发展时期是如何结束并开始变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