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方正辉表示,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一是经济发展的呼唤,二是文化底蕴的引领,三是务实创新的塑造。全民修身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探索,是构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探索,是创新社会管理、培育高素质现代公民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激发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呼唤道德回归的热情,实现社会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享受物质幸福与感受精神幸福、全民共建共享幸福的互促共进。通过举行市民评选身边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的活动,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让修身转化为人人能身体力行,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回应群众关切。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汪一洋指出,现在的社会关注点从经济向文化层面转变、从物质向精神层面转变,全民修身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精神缺失的问题,二是道德建设的问题,三是勤政廉洁的问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春晨认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不少人感到悲观,因为相对于整个社会,个人的道德力量是微弱的,而以政府的名义进行以修身行动为载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表明了政府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态度和信心,符合人民群众的道德意愿。广东省委党校哲学系原主任吴灿新教授指出,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是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最大限度抑制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代价的迫切要求,是探索新时期社会管理机制的客观要求,适应当前凸现的文化需要、精神需要和道德需要,着眼于树立善治理念解决民生问题。
具有前瞻性。中央党校教授王杰指出,中山首创全民修身行动,可以说是走了第一步看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步。几十年后,中山的全民修身可能会和深圳特区当年的经济改革一样有着重要意义,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非常值得关注的转折点,为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持久的内在支撑。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田丰指出,全民修身是深入人文理性的一次全新探索,中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近代文化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因而有这样好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中山的修身活动着眼于“以文化人”,创新培养现代公民的模式,找到了践行新广东精神的结合点,力求通过修身达到善治,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虞和平研究员认为,全民修身行动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前瞻性,要通过实践慢慢完善,而且要持之以恒。
路径探索:夯实内容,丰富形式,健全机制
从修身内涵上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弘扬传统。涂更新强调,修身要抓住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道德建设,其中重点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先进文化。方正辉提出,修身内涵要注重传承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又要深入挖掘本土香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平等博爱”思想。王杰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能为提高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供重要的导向,“孝悌忠信”等应是修身标准规范的重要内容。
与时俱进。无论是道德建设还是全民修身,都必须认清道德的历史演变规律,把握文化特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系统梳理现代文化,解决思路和出路的问题。汪一洋指出,全民修身行动要成为中山软实力的文化载体,必须注重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建设相结合,全民修身绝不能搞简单的复古。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认为,全民修身行动必须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特别是结合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他将中山全民修身行动概括为“厚德博爱,诚信和谐,敏行创新”。田丰提出,要大力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精神,形成法律和道德、权利和义务、真善美相结合的新时期精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冬雪教授认为,修身内涵上要把握现代文化强调“诚信”的特点,还要明晰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多做学理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提出,全民修身行动要考虑目标、措施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当前可寻找的基本抓手包括重塑信任关系和强化职业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