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接受深圳特区报专访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接受深圳特区报专访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3-03-13 10:28

      原标题:三首歌凸显深圳文化引领作用

      ■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

      “深圳十年前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确定了文化在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深圳的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面,对照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正好印证了这些年来深圳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因。”5日,本报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进行了专访,谈起了深圳文化建设这个话题。

      祖籍广东、毕业于中山大学的何东平,对深圳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过程非常熟悉。他认为,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人口构成多样,教育程度较高,人口结构合理,文化包容性强。当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就出现了。“所以,深圳市委市政府及时抓住机遇,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这是完全符合深圳改革发展实际的。”

      深圳“十大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舆论准备

      说起脍炙人口的深圳“十大观念”,何东平说,诞生于深圳改革开放火热岁月的“十大观念”,是深圳改革开放经验的提炼,特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浓缩,它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也推动改革进入新阶段。“十大观念”已成为深圳城市内涵和品位的重要体现,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很好的舆论准备。

      他认为,从文化建设的功能来说,深圳“十大观念”对全国的文化建设起示范引领作用。文化建设首先是铸魂工程,用一种观念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再从人们的行为里提炼出观念,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深圳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催生先进文化的过程,这也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决不能被看成额外的负担。

      何东平进一步举例说,“从深圳唱响神州大地的三首歌,就把深圳文化的引领作用凸显出来了。”哪三首歌呢?第一首是《春天的故事》,这是歌颂小平南方谈话在全国进一步掀起改革开放高潮的;第二首是《走进新时代》,它及时地传递出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不停步的豪迈气魄;第三首是《走向复兴》,它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人民继往开来走向复兴的精神追求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认为,这三首歌实际上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它已经超越了深圳的地域概念,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全国人民迈向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战鼓。

      何东平说:“以上这些例子为深圳文化立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它雄辩地说明深圳的文化立市是有深厚逻辑根据的。”

      “文博会成了全国文化产业盛大节日”

      谈到在深圳连续成功举办八届的国际文博会时,何东平从参加文博会的亲身体会,这样评价说:“文博会为全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也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深圳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何东平代表人为,文博会的连续成功举办向全国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文化是一个产业,文化是可以交易的,并且要和市场紧密结合,文化具有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只局限在本土,它还应该走向世界。

      他接着说,文博会同时发布了文化企业30强,这实际上为全国文化企业树立了标杆;还召开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座谈会交流经验。他说:“我觉得整个文博会成了全国文化产业的盛大节日,它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动员、宣传和带动作用。”

      对深圳建设成为文化强市充满信心

      深圳已于去年确定了“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那么,深圳应该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呢?

      何东平认为,深圳一定会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温家宝总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里把文化的改革发展放到更高位置上,把它纳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里,把以前的实践制度化,把经验上升到理论,把“文化强市”真正落到实处。

      “从它的过去可以看到它的现在,从它的现在可以看到它的未来,所以我对深圳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推进和发展充满信心!” 何东平说。(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6 日电)

[ 责编:张雪莹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