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好人”现象探赜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 刘玉堂
近几年来,湖北宜昌涌现出了一大批“宜昌好人”,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宜昌好人”带动本地,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积聚正能量,塑造新精神,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宜昌好人”层出不穷,广大市民争先恐后地学习“好人”、争当“好人”,讲道德,树新风。这与人们对“凡人善举”的主体诉求有着紧密联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于向“英雄壮举”学习。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英雄壮举的确值得学习和景仰,但因为现实与心理距离比较遥远,过高的道德标杆很难有效地转化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人生指南。而“宜昌好人”的一个个生动典型直接来自生产生活第一线,来自普通市民之间,这些基层市民的感人事迹更能撼动受众的心灵,更能有效激发普通市民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善良愿望。古人说过:“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即是说,普通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的持续修炼,最终实现道德完善。“宜昌好人”典型就是普通市民可以靠近的“道德”标杆,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们或者是“廉洁、务实、担当”的公务员,或者是讲求“诚信、规范、奉献”的服务人员,或者是“爱国爱家、敬老爱亲、尊敬师长”的中小学生,抑或是“存好心、行善举、做好人、得好报”的社区居民,还有的是“移风易俗、亲乡厚德、勤劳致富”的普通农民。
由老百姓自己讲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典型,如此一来,学习“凡人善举”就能够把以前遥不可及的先进道德理念,转变成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好人的日常“善举”,真正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在平凡中寄寓“不凡”的力量,有力助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宜昌好人”现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缺乏“向善”的愿望。如儒家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在人际交往方面,提倡谦恭礼让的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菜根谭》说得更为通俗明白:“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增广贤文》也说:“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这些都已成为炎黄子孙众口相传的美德。“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善。“宜昌好人”现象的产生,毫无疑问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得益于宜昌历史上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的精神感召,得益于宜昌本土三峡文化、土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也得益于宜昌淳朴的民情民俗。由“宜昌好人”现象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虽然物质世界的变迁日新月异,但是民族精神中的优秀传统依然那么坚韧,那么直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