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程的融合
同为媒体,光明日报与光明网的采编发环节并无大的不同。目前光明日报的新闻报道策划部每天拟定报道选题时,同时将如何在光明网上呈现考虑在内。但更多地是将上网内容作为报纸内容的平移,即使是附加二维码的稿件,也只是多一点背景资料和相关阅读,或多几张图片。报纸记者以见报为轴心和标准收集材料和采访、撰写稿件,主动给网站和微博、微信法人账号投稿的意识不强。版面编辑也是以版面需要为唯一取舍标准。版面稀缺性带来的惯性判断,导致大量颇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报网融合的顶层设计,首先要解决采编发环节报网“两张皮”的问题。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成立,要促使策划、布置任务、采写、编辑、发稿诸环节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发生过程来布置采写方式、调动采编资源,抢第一落点,并充分利用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网站、手机报、楼宇屏等实时追踪,汇成新闻流,至次日凌晨见报时,事态进展基本尘埃落定,再配上综述和评论。如此,可将各媒体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3.技术的融合
光明日报建设融媒体中心,势必紧抓技术融合不放,将最新最适合的信息技术与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设施融合起来。
我们一直在研究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努力把握信息技术最新的潮流趋势。我们看到,最新最好的技术并非最适合新闻单位。默多克将最新最好的iPad页面渲染呈现技术用于新闻客户端“The Daily”,以惨败告终。赫芬顿邮报网站运用崭新的众筹技术,成功创新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今日头条”运用Google多年前早已有之的新闻自动聚合技术,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些案例都说明,在信息传播中,新技术很重要,但必须与媒体自身的需求与特性相融合,特别是要重视新技术与本地受众之间的融合。
光明日报在媒体创新领域有着光荣的传统,在胶版印刷、计算机排版、电脑采编工作平台等新技术设备的采用上,都曾开风气之先。光明网从创业伊始,发展至如今在媒体网站名列前茅,技术驱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光明网完全自主研发,推出了媒体网站第一个新闻客户端“光明云媒”,随后推出“云端读报”平台,新闻单位可以用它来很方便地生成移动客户端,将自己的新闻内容发布到移动互联网上,即刻享用“云端读报”已拥有的2000多万用户。这些都是我们让新技术与新闻传播融合的典型案例。
近期,我们与微软公司合作推出“媒体云”,把微软先进的Windows Azure云计算技术和光明日报对新闻传播的经验结合起来,向广大媒体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新闻单位进入新兴媒体的技术投入,提高了开展新媒体业务的效率。
4.产品的融合
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创新业态,创新产品,以新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改变采编发流程,规划市场运作。报纸形态过于单纯,融媒体中心就是要不断推出融合后的媒体产品,以新的传播形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年里,光明日报除了报纸和网站之外,先后推出了手机报、光明云媒、云端读报、时光谱、新闻图片库、光明都市传媒、光明校园传媒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这些产品在新闻理念上与光明日报一脉相承,但媒体形态各有特色,用户定位各有细分,其中部分产品实现了千万级的用户规模。
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中,也有产品融合的成功实践。比如,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我们充分运用了报纸、短信、彩信、客户端、二维码、微博、网络视频等媒介手段,征集了5万多首原创诗词和“诗意图片”;之后我们又与中国移动动漫基地合作,将优秀作品加工成动漫作品,邀请中小学生推出“吟诵作品”,再将这些作品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电视等渠道向用户推送,由用户转发。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甚至把很少使用的“报根”都利用起来刊登优秀作品。最终,第一届“诗词中国”大赛取得了1.29亿次转发量,创造了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在今年5月开始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大型宣讲活动中,我们也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手机等融合传播的优势,每场活动举办前在《光明日报》刊登主讲嘉宾介绍,在光明网显著位置推介,在社区征集互动问题;正式演讲时采用网络直播和举办地电视台、电台直播相结合;活动结束后全国主要媒体刊发和播出消息、侧记,《光明日报》刊发演讲实录。各种媒体形式的融汇互动产生了传播场的化合反应,每一场活动都成了一个融媒体产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每场演讲的网络直播,观众就达300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也被评价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性活动”。
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品意识,新媒体如此,报纸也如此。报纸的每一个版、每一个栏目,都应该作为一个产品来看待、运营。光明日报的传统专刊、副刊在中国当代文化传播史上创造过辉煌,新媒体时代,我们要挖掘积淀的历史底蕴,调整视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更新内容加工方式,推出极具光明特色的类型各样的产品。需要强调的是,报纸要多关注新媒体领域,像《网言》《新媒体一日》这样的栏目,价值点就在于由纸媒综述指点新媒体;而借用商业新媒体平台的产品,包括光明日报的微博、微信法人账号,也要改变“报摘”“报纸集萃”的简单延伸做法,利用其社交媒体属性,更多地从征集新闻线索、网友互动入手,打造编读往来的新平台。此外,报社记者要改变只围着见报稿转的观念,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对象的特点,为不同的产品采集不同的新闻素材;融媒体中心则要充分发挥“加工基地”的作用,及时、高效地将记者采集的“原材料”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形态,推送给不同的产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