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队伍的融合
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强的宣传工作队伍。人才队伍的融合,是融合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媒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年轻人参与。通过光明网的平台,我们持续引入了众多层次多样的人才。总体而言,光明网的员工以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居多,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都还在成长期,在充满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更需要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光明文化的熏陶。
光明日报纸质媒体的采编队伍政治强、业务精,尤其在教科文卫理领域,具有独特的新闻优势,但需要在融合中增强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和能力。
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我们非常重视对光明日报“精气神”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注重发挥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在光明日报大楼里,光明网的年轻编辑记者和光明日报的老编辑、老记者朝夕相处,工作在一起,就餐在一起,文娱活动也在一起,耳濡目染地受到光明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我们还在光明网建立了导师制,让“传帮带”制度化。在老员工的引领帮助下,新员工全方位地浸渍光明日报的新闻报道理念,迅速成长起来。光明网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示范基地”,以及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今后,在报网融合的框架下,在融媒体中心的平台上,队伍的融合从此前的“补短”会更注重“取长”。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编发过程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元素的编辑加工人员将互帮互教,取长补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争取学会新的技能,培养全面能力。
6.渠道的融合
当媒体竞争从“内容为王”发展到内容与渠道并重,新媒体从门户时代的“冲浪式阅读”、搜索引擎时代的“检索式阅读”发展到移动互联时代的“推送式阅读”,《光明日报》的传播渠道主要还是单一的邮局发行。媒体融合工程就是要解决在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下,如何保持对新的传播渠道的高度关注与运用,并具备策划实现拓展全新渠道的能力,将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整合使用,增强媒体传播力,保持品牌影响力。
在光明网“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研究,充分开展与业界优秀传播机构的合作,使光明网的访问人数和页面点击量快速提升,并长期稳定在媒体网站第一阵营,极大地增强了光明日报、光明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开发新媒体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高度重视渠道的拓展。比如,云端读报推出后,先后与各大知名手机厂商签署了预装协议,在两年内客户端安装总量超过2000万;光明云媒在推出手机版和平板电脑版之后,我们又与有线电视运营商、智能电视厂商、车载导航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了各种不同版本,进入了数字有线电视、智能电视、车载导航、可视电话等领域;在成为微软Skype中国区独家合作伙伴之后,我们又依托Skype推出了“时光谱”新闻信息服务,使我们的新闻服务拥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渠道。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建设光明都市传媒、光明校园传媒,将通过楼宇媒体的形式,将光明日报的内容推送到都市白领人群和高校学生人群中。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对渠道进行深耕细作,通过制作适合不同渠道受众特点的产品,扩大在不同渠道的覆盖能力,最终实现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
7.市场的融合
市场的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市场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受众服务的融合,通过跨界服务进入新的市场。
过去,光明日报的主要产品就是报纸,收益模式主要依赖发行和广告。在媒体融合发展后,随着媒体产品日益多样化,我们将更多地通过服务实现收益。光明日报通过光明网社区的建设,形成了乐跑论坛、思想博客等忠实的网友圈子。在这些网友圈子内,网友们交流频繁,而且经常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了很强的内聚力和影响力,为开展整合营销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这种整合营销,不是简单地向用户发布广告、推销产品,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我们的价值。
除了广告和营销推广之外,我们还通过强化服务,将市场的外延不断扩展。比如,我们将光明日报丰富的内容重新加工为移动增值产品,包括手机阅读、手机动漫、手机视频、语音杂志等,在移动增值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我们还发挥光明日报在信息服务和舆情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为机构单位提供服务,在传统的B2C新闻服务之外,开拓B2B的专业信息服务;光明网还利用自身对网络新闻技术的理解与投入,开始为很多单位提供新闻技术服务。现在,在光明网的收入构成中,增值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占比正在不断提升,形成了与广告收入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而随着“光明媒体云”等新产品的推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媒体行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使我们的市场进入到互联网基础技术服务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