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年报道《光明日报》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年报道《光明日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1-05 14:26

  《中国教育报》做有用的新闻 办专业的媒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李淼

  大 招 改版升级 核心词 专业性

  2016年的第一天,《中国教育报》又推出了“新版本”——这已经是其4年来的第五次改版。这样一再改版、不断求新的速度堪比都市报,也不亚于新媒体,原因何在?

  这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疑问,也是《中国教育报》编辑部改版动员时,编辑记者们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对此,《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显峰的答案是:改版,就是求生。

  尽管今年《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再次逆势上扬,但张显峰认为传统媒体必须有危机感:“移动媒体时代,大家刷完手机之后,为什么还要回来翻你的报纸或者看你的内容?我们需要给读者一个理由。教育传播应该是一片值得深耕的蓝海,需求很大,大有可为,但我们能不能抓住读者、抓住市场?目前还不能。”

  有用——受众定位决定内容定位

  去年《中国教育报》改版的核心词是“改文风”,而2016年则是“专业性”。

  张显峰说,去年的改版把“戏服”和“唱腔”改得漂亮了,形式上好看了,但“我写你看”的宣传惯性、“自说自话”的内容本质还有待改变。在张显峰看来,这不仅是当下所有传统媒体的痛点,也是行业媒体的软肋。

  “现在的信息太多了,传播渠道太多了,读者真正的需求是对自己有用,是自己的疑惑能得到回答。那些精准聚焦读者需求的媒体,那些真正有用的新闻,才有市场、才有竞争力。”

  因此,这次改版在总的办报理念和宏观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在继续深化改文风的同时,在版面、栏目、报道中更强调精准化——受众定位逐步向对教育有需求的所有大众转变,对焦市场对教育信息的需求,做有用的新闻。

  “受众定位决定了我们的内容定位。”张显峰具体提出:在内容定位上,将教育工作报道与教育民生报道相结合,将方向性引领和专业化服务相结合;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以专业内容解决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过量造成的受众“信息恐慌”和舆论多元导致的受众“价值观恐慌”。

  “应该看到一种趋势,越是细分市场、越是立足行业的媒体,需求度越高、生命力越强。”张显峰如是说。

  专业——深度和评论有大动作

  现在教育焦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面对众说纷纭的教育理念,人们什么都信,又好像什么都不信。那么,怎样体现教育媒体的专业性?

  “对于一家以‘教育’为生命内核的媒体,必须要有对教育问题释疑解惑的自信和追求。”张显峰说。

  换言之,在移动互联网业态下,行业媒体仅仅拥有话语权远远不够,更要有解释权,要有专业话题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专业的解释能力。因此,这次改版,《中国教育报》的深度和评论板块再次得到强化,并重点突出3个关键词:理性、专业、深度。

  对此,张显峰具体解释道:在各种教育理念、观点中不盲从,坚持客观立场,以科学思想引导舆论,克服受众的“价值观恐慌”,是为理性;在各种教育信息、现象中不逐流,坚持专业判断,以专业视角回应舆论,克服受众的“信息恐慌”,是为专业;在各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中不缺位,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度思维透析舆论,克服内容生产的浅层次叠加,是为深度。

  具体到版面结构上,加大了对深度和评论的调整升级。比如,将过去全部让位给广告的4版收回来做深度版。

  再如,为了把头版做精做亮,保证每天都有一个视觉焦点或阅读焦点,在办好几个老牌栏目的同时,拟新设《总编辑推荐》栏目,由值班总编辑提取点评推荐后面版面中好的报道;新设《国际教育观察》栏目,围绕国内教育改革热点难点提供他山之石。

  而评论板块,既强调单篇稿件的锐度锋芒,也强调整体版面的多元立体;既要有评论舆情的快评,也要有引导舆论的深度评论、专家评论。“我们要跳出舆情引领舆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出自己的见解和声音。”原来头版的《中教评论》栏目改版后扩大到整个“观点”板块,而头版则每周定期推出一篇重头策划的编辑部评论,体现媒体的价值导向。

  保障——释放人才最大生产力

  “改版不是在版面上随意折腾,而是通过改版优化内容。就像做菜一样,必须靠特色和质量抓住读者的胃。好菜哪里来?根本上还是靠大厨,也就是专业的人才。”张显峰说,《中国教育报》的读者专业素质很高,都是教育内行,想一想给大厨做菜是什么感觉?没有“两把刷子”是混不了江湖的。

  张显峰强调,此次改版也是希望借机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激活内部的智力资源,让采编人员有职业上的获得感和存在感。

  “人才仍然是报纸升级的最大问题,特别是结构性缺员严重,既热爱新闻又熟悉教育的采编力量不足。”为了使所有任务责任到人,保障改版方案确定的目标落地,《中国教育报》今年将推出一系列措施释放人才生产力。

  其一,壮大包括签约作者、特约作者在内的外部队伍,同时探索特聘记者机制,在教育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特聘撰稿记者,解决触角过短问题。

  其二,虚拟编辑部常态化。改革编委会以部门为界的分工模式,建立任务导向的领导体制,使编委会下成立的新闻协调委员会、评论策划委员会、专业报道委员会和品牌运营委员会逐步成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的常务机构;进一步扩大重大选题项目制、招标制运作范围,调动社内各平台资源,逐步消除新闻业务部门壁垒。

  其三,探索建立全媒体融合、完善质量导向的业绩考评体系,同时制定“成才计划”,一方面在编辑部内试行“导师制”,以老带新;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完善评报制度,使初具氛围的批判性业务文化尽快形成气候。

  最后,深化开门、开放、开明“三开办报”。

  进一步优化版面、凝聚队伍、改良机制,实现报纸系统性升级——是《中国教育报》的新年目标。亦如其在改版致读者中所言:“唯有用者方久长。”

[ 责编:祁伟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