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4月6日电(记者 谢宁 通讯员杨永熹)2017年3月31日上午,香江集团有限公司向中大学子赠送2017年第1期《博览群书》杂志活动在中山大学举行。师生们阅读杂志后高兴地说,“由校友企业回赠母校师生的《博览群书》杂志,十分契合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博学”的精神,这本有深度的杂志远远超越“心灵鸡汤”的境界,为中山大学康乐园的南国建筑和颀树碧草平添清丽书香。”
在中大图书馆,不少老师以及同学的案头都摆放着这本由胡耀邦同志题写刊名、光明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综合性读书类思想文化月刊——《博览群书》。翻开杂志,学术界、文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伴随一篇篇清新隽永的图书和作品评论扑面而来。不少中大学生表示,《博览群书》杂志的作者都是各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其文章都是自己最新的研究和思考成果,在满足高级知识分子科研和思想交流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大学生了解学界动态、提高阅读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升认识境界的需要。
一拿到杂志,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黄皓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随后她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道:“《博览群书》杂志以前就读过,现在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这是一本易读耐读、引人入胜的学术普及性杂志,特别适合刚刚踏入学术殿堂大门的大学生阅读。《博览群书》杂志有如群书荟萃,各种最前沿的知识界学术界成果汇聚一堂,有深度有广度。其中我特别喜欢‘每月聚焦’这个专栏,从中可以掌握读书界的动向,学术界的思考,扩展我们读好书善读书的视野,得到如何看书思考、如何分析问题的启示。”
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黄皓同学在中文系书架前阅读《博览群书》。中山大学学生肖遥/摄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戴怡平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赠送活动,她在认真阅读本期《博览群书》杂志后表示:“这本刊物坚持了历史与当下、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砥砺思想,播洒智慧。透过2017年第一期中关于文化乡愁、阅读毛泽东、天津教育史等主题的精彩内容,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和学科研究的紧密结合。《博览群书》杂志用文学的语言诠释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真理,如春风吹拂,如阳光闪耀,如同讲解生动的学术故事、学科故事、学人故事,坚定了我们探索中国道路的信心。”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戴怡平老师在文科楼阅读《博览群书》。中山大学学生肖遥/摄
我们在图书馆采访正在阅读杂志的同学时,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王宝杰同学起初有些腼腆,但一说到阅读杂志的感受时,就打开了话匣子,“《博览群书》杂志是一本视野广阔、内容丰富、思想前沿的刊物,其中既有思想与文笔俱佳的文学评论,也有饱含情感与体温的优美散文,其中也不乏一些学者、名家的读书笔记、随笔散文、对谈等,极具人文情怀。我喜欢《博览群书》,是因为这本杂志厚重的文学性以及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当我们继续问他喜欢本期杂志中的哪些文章时,王宝杰说:“我首先被海飞先生《这里藏着文学研究的风向——2016年读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一文所吸引。洪子诚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当代学者,我学习现当代文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即是洪子诚先生主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除了阅读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外,我也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他的《问题与方法》,而《材料与注释》一书则一直没有来得及阅读。这次通过阅读海飞先生的文章,我梳理了洪子诚先生提出的文学研究中关于材料及注释需要注意的问题。洪子诚先生的思考,对我们青年学子堪称醍醐灌顶,而海飞先生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谈论洪子诚先生及《材料与注释》,更是在关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对于人文学科学生而言,《博览群书》杂志是一份优质的刊物,作为专业学习生活之余的读本是再好不过的。这本杂志不仅能扩展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能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新思路、新动态。”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王宝杰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人馆阅读《博览群书》。中山大学学生肖遥/摄
中山大学图书馆王文娟老师和中文系研究生杨永熹同学讨论《博览群书》。中山大学学生肖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