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杜飞进总编辑在中捷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发表演讲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杜飞进总编辑在中捷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发表演讲

来源:光明网2017-04-27 09:20

文心相连 民心相通

——在“一带一路”与中捷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的发言

(2017年4月26日,布拉格)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杜飞进

尊敬的马克卿大使

尊敬的米洛斯拉夫 帕维尔社长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中国先贤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形容一个美好的盛会,用“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来描述共担大业的伙伴,此时此刻,我正好就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感谢“一带一路”建设,让伏尔塔瓦河与黄河之水相通,让中欧大地与华夏大地相连,让中捷两国的悠久文明相遇,让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

光明日报总编辑杜飞进在中捷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发表演讲

杜飞进总编辑发表主旨演讲

      再过18天,即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包括贵国泽曼总统在内的28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已确认与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高峰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高峰论坛是一扇重要的窗口,将向世界展示:“一带一路”正在架起沿线国家人民的友谊桥梁,创造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风景,构建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经济走廊,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书写21世纪人类文明的壮丽史诗。中捷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正是这当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捷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源远流长。三个世纪前,波西米亚的耶稣会士严嘉乐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启了在中国18年的文化旅程,也推开了又一扇连接亚欧文明的大门。在华期间,他从中国寄了很多书信回国,向欧洲介绍旅途见闻、风土人情,后被编辑成《中国书信》一书出版,成为中捷文明交流的生动见证。近一个世纪前,布拉格汉学学派的奠基人、捷克汉学家普实克来到北京,亲历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与近代文学作品,并在布拉格创建了“鲁迅图书馆”,将一个拥有深邃、厚重文明历史又正在经历凤凰涅槃的中国形象,完整地传递给了捷克人民。

      近几十年以来,中捷两国不断拓展着人文交流的深度。中国许多现当代作家,比如张爱玲、苏童、莫言、余华、刘震云的作品,不断被翻译介绍给捷克读者,让越来越多的捷克民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精神向度和审美意境。捷克的世界级文化巨匠——从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到文学家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哈谢克、塞弗尔特、赫拉巴尔,同样在中国广受欢迎。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和哈谢克的《好兵帅克》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一个民族在苦难历史中砥砺出来的精神与尊严令人震撼;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拥有庞大读者群,其所抵达的哲学深度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观照,早已使其成为世界共有的财富。

      同时,中捷两国也在不断开拓着人文交流的广度。在中国和布拉格展开爱情叙事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让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看待人类的美好情感;中捷合作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最后一张签证》,让人们超越民族和国家感受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捷克小鼹鼠公司联合制作的动画片《熊猫与鼹鼠》,让人们回归童真与诗心,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这些交流聚沙成塔,不断从各自角度展现着“一带一路”所内含的人文精神,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深远的价值旨归。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隔阂与排斥往往与蒙昧相伴,交流与互鉴才能带来文明之光。媒体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载体与渠道,包括光明日报、文学报和维索纳出版社在内的中捷两国文化传媒机构,在深化中捷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两国民相亲、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造福两国人民的过程中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为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我在此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化两国文明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中捷都是文化大国,应该从战略层面和长远眼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怀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与追求,更加自觉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站在中捷、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关切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现状与走向,敏锐捕捉两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崭露出来的富于进步意义的现象,并积极地加以推动和深化,从而引领中捷文明交流互鉴不断走向深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不断激发“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的新动能。

      第二,以密切的文学交流推进两国文化共享。文学是民族的气质,文学是世界的语言。我们关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会首先落在文学上。赫拉巴尔挚爱中国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在逝世前几年,他写道:“我刚开始写作时,是想要学会写作。但现在,我刚刚全心全意地领会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国经典作品对他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而从捷克作家的众多文学杰作中,中国读者则深切感受到了捷克这个国家和民族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魅力。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肩负起推动世界和平与和谐的责任与担当,高度重视文学交流在促进民相亲、心相通中的重要价值,让文学作品中一颗颗鲜活的心、一个个生动的灵魂成为传播友爱的使者,不断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思想和情感的理解;我们应该发挥主流文化传播机构的优势,推动建立中捷文学交流基金,激发两国文学家的创作热情,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与水平,深化文学领域的合作共赢;我们应该共同支持建立“作家居住创作基地”,邀请中国作家深入捷克体验生活、捷克作家深入中国体验生活,激发文学创作灵感在有温度、近距离的交流互动中竞相迸发。

      第三,以务实的媒体合作增进两国人文交流。媒体在传播理念、增进理解、汇聚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媒体合作,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文化连通功能,是建设“一带一路”“软性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前提。去年,中国首部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在捷克国家电视台放映,深受捷克民众的欢迎,很多观众被片中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有效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近两年来,光明日报刊发了《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等一批重点报道,生动反映了捷克历史人文的魅力,很受中国读者和网友的喜爱。作为主流媒体机构,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捷媒体合作的深化,及时、全面、客观、深入地报道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反映中捷“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成果,在捷克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讲好捷克故事,使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更全面更深刻。我们应不断丰富和创新媒体合作形式,建立新闻信息产品互换机制,扩大人员往来,特别是深化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媒体做“亲密伙伴”、两国人民做“知心朋友”。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展和成果,在不断给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带来无限发展机会与实惠福祉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人类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新可能。让我们携起手来,从促进世界文明跃升的高度不断增进中捷文化交流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21世纪人类文明新篇章的见证者、亲历者、书写者!

      谢谢大家!

[ 责编:祁伟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