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位八五届考生与光明日报的缘分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一位八五届考生与光明日报的缘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06-13 10:34

  【高考试题中的光明故事】

卅载光阴弹指过 未应磨染是初心

——一位八五届考生与光明日报的缘分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博超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85年,当河南新野考生程相占提笔写下向《光明日报》反映污染问题的高考作文时,他不会想到,此生的学术事业将与生态紧密相连,更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自己会真的在《光明日报》上为生态美学鼓与呼。

6月7日,在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考场,高考考生正在认真答题。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是1985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目。

  “我当时就读的溧河高中办学条件是全县最差的,但也还是有个读报栏。里面有两份报纸,其中一份就是《光明日报》。”程相占回忆。“当时经常去浏览报纸,由此对《光明日报》印象很深。”

  谈起当年的作文情景,程相占记忆犹新。“‘澄溪’二字不就是澄澈的溪流吗,从我记事起,就喜欢与同年出生的小叔一起,到村边的水沟里捉鱼。随便一条水沟,都会有清清的流水,水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鱼虾,忙乎半天,总能捉到大半脸盆。清洗干净,裹上稀面糊,放在锅里用少量的油煎熟,人世间最美味的食物就诞生了。”

  于是,那篇高考作文就写了县城化工厂的废水排放到水沟里,鱼虾从此绝迹,再也吃不到那些美味了,盼望《光明日报》能够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敦促当地政府尽快解决废水污染问题。

  “其实,当时头脑中的‘污染’还是空洞的概念。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农田里施肥的时候,用手抓着化肥那雪白的颗粒,心里赞叹不已,多么向往能够在化工厂当工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程相占回忆。“但既然是向《光明日报》反映要求解决问题,那一定是有必要,记得那时候《光明日报》对社会热点的反馈是非常敏锐的。现在来看,那时就注意到生态问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想,命题人设置《光明日报》接收来信,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起始于1950年,《光明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也是渊源有自。1981年8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北京读者章连峰的来信《建议建立教师节》,推动了“教师节”的设立。而记者统计,在出题的1985年,《光明日报》共刊登读者来信135篇,涵盖“掠夺性放牧”“音体美教师短缺”“文物古迹遭破坏”等诸多话题。

  那年高考,程相占的语文成绩很高,如愿以偿地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随后走上学术道路,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现在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光明日报》始终是他关注学术界动态的风向标。“生活在高校,无论同事、朋友还是我个人,都是忠实读者,每次学术讨论,都会看报纸上刊登了什么。”

  2013年夏天回老家的时候,程相占看到:村子周围的水沟全部干涸;为了抗旱而打的机井已经有几十米深,每当家家户户都抽水浇地的时候,机井的水位就会迅速下降。“以前为了高考作文而想象的生态危机已经来到面前。反思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这已经成为我研究生态美学的学术主题。”

  2017年1月16日,《光明日报》理论版《文史哲周刊》刊发了程相占的文章《中国美学与生态智慧》。“三十多年前在想象中给《光明日报》写读者来信,希望能够解决初露端倪的污染问题;而今在这家报纸上正式撰文,阐释中国美学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为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与《光明日报》的缘分。”程相占表示。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程相占借用叶嘉莹先生的诗句表达自己阅读《光明日报》的体验。“我们直面污染、黑暗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追求光明、传递光明,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报纸都是如此。”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3日 05版)

[ 责编:吕辰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