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2017年第21期,发表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的署名文章:《舆论阵地建设必须做好技术创新》。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互联网技术的急剧变革,既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也带来了“弯道甩出”的风险。“小明AI两会”“钢铁侠直播两会”的探索实践,大大提升了光明网的传播力,说明互联网舆论阵地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与应用。
建设互联网舆论阵地,技术创新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带来强烈的“弯道甩出”效应,使沿着既有轨迹运行的媒体迅速失去有效受众。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强烈的资源财富马太效应,使技术落后媒体既有的收入渠道迅速萎缩。互联网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传播方式急剧演变,各种媒体都受到巨大的冲击。移动互联网、手机直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陆续崛起,都带来了受众的大规模迁移,对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笔者就互联网舆论中几个热门的技术话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
“小明AI 两会”仅是开端,人工智能潜力巨大
近年,Google 的“阿尔法GO”连胜韩国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中国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所向披靡。人工智能正在进入越来越多领域,但能不能真正进入新闻报道领域还在探索中。今年两会期间,光明网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小明AI 两会”,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报道两会。
去年以来,光明网对人工智能做了深入调研。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如语义分析、模式识别、逻辑推理等,还没有大的突破,对意识的认识也还没有突破,但这几年大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使基于统计的算法能力大为增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放大了人工智能的能力。以Google、微软为代表的技术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尽管从根本原理上讲,还算不上具有多少人的智能,但已具备了类似推理的能力,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的推理能力。比如,“阿尔法GO”打败了全世界的围棋高手,但就智商而言,“阿尔法GO”还远低于6岁小孩的智商。以这样的技术,尚不足以完成一篇文章的撰写。但是,这样的人工智能用来做新闻报道的辅助却是可行的。两会期间我们在光明日报客户端推出“小明AI 两会”,以“人脸识别+ 人物背景分析”为服务切入点,推出一项辅助性的新闻报道信息服务。
在推理引擎上,“小明”用的是国际大公司先进的算法引擎,使得它能够对图片和文字具有强大的分析、比对能力。两会召开,记者们很头疼的一件事是认人。几千个代表、委员,要认清这么多人的面孔,已经超出了人的正常能力。但是,计算机记住几千个人的面孔却不难。
我们把同一个代表的多张照片输入进系统。在计算机里形成该代表的三维模型。还要用新闻素材对“小明” 进行训练,一共输入了与两会相关的40多万篇报道,融合了人脸识别、图片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以40多万篇历年两会报道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和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两会的热点话题以及关注同一话题的不同代表委员的观点等内容。
在使用时,用户只需要用手机拍一张眼前的代表委员的照片,藏在“云端”的计算机就会自动搜索已有的面孔三维模型,找出最匹配的代表委员来。计算机还根据预设的“六度空间”模型,分析已有的40多万篇语料,找出与这位代表委员相关度最高的关键词,判断出这位代表最感兴趣的领域、人物和议案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