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光明日报读者谈弘扬“红船精神”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光明日报读者谈弘扬“红船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12-12 14:31

  作为《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重要文章的首发媒体,连日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开辟《光明日报学习弘扬“红船精神”大家谈》专栏,陆续刊登了光明日报各级员工、编辑记者代表学习“红船精神”的体会文章,与读者分享。今天,本专栏刊登的是光明日报各界读者反馈的学习践行“红船精神”的心得。这些读者,有著名音乐家,有高校教授,有农林领域专家,有党史研究者,有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他们是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和知心朋友,也是正在各个领域奋力耕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在新时代的远航中,让我们和各位读者携手互勉,向出发的地方问求远行的智慧和力量,驶向光明与胜利的彼岸。

  12月6日,山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们举办了以“彩绘红船让红船精神扎根校园”为主题的弘扬红船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结合学习的专业,在团扇上、葫芦上彩绘各种红船图案,手工制作红船模型等形式来传承红船精神。赵玉国/视觉中国

  不改本色,让党永远年轻

  作者:肖纯柏(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教授)

  温故而知新,睹船而思党。今天我们重温“红船精神”,从源头上思考为什么建党、为什么入党,重在保持建党时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让党永远年轻。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美学角度看,红船形象地展示出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不畏风雨、不怕险滩的壮丽航行,折射出方位性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方向性的奋斗姿态,给人以动感,给人以美感,给人以使命感。红色是党的政治底色,红船之“形”与中共之“意”、红船之“名”与初心之“实”、真理之美与人格之美,融合于建党精神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标识和“文化图腾”。从文化角度看,红色是中国的喜庆色调,红船以大红亲和的色彩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从中国政治史看,舟水关系一直是执政者夙夜忧患的主题。以红船精神命名建党精神,一方面生动直观地传递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政治警示,提醒共产党人要与人民风雨同舟、依水行舟;另一方面,红船承载了党的初心使命,传神地表达了顺应潮流、把握航向、中流击水、破浪前行,舵手领航中国梦的政治宣示,激励人们不忘来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复兴之路。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正如党的诞生分为前半程在上海开幕、后半程在嘉兴南湖闭幕一样,实现党的初心使命同样充满曲折艰辛。进入新时代,任务繁重复杂,困惑诱惑同在,保持初心极为不易。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红船上的共产党员不是乘客而是护旗手和弄潮儿,只有保持定力,齐心协力,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弘扬“红船精神” 擦亮育人初心

  作者: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近日,多家中央媒体刊播了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重温12年前的这篇文章,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红船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精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创新力决定民族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立稳“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呼唤。

  从1921年的嘉兴南湖小船,到2017年有着8900万党员的时代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只有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把党史、国情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源泉,将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历史,才能让“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在青年心中扎牢筑根。

  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将亲自见证和全程参与到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之中,这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崇高的使命。只有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奉献青春的过程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让饱含家国情怀的青春旗帜飘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红船:永不褪色,永不停航

  作者: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一艘再普通不过的游船,经过历史沧桑,已然演变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伟大寄托。嘉兴南湖红船就这样驶入了百年时空,走进了民族灵魂。

  《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提到: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不忘初心,就是要保持精神丰碑的永不褪色。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保持初心的纯正干净,就要时时勤拂拭,不教沾尘埃。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是以总的历程、总的方向来说的,但这并不等同于我们党不曾犯过错误,也不能反过来讲因为犯过错误就不伟大光荣正确了。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勇于承认错误,善于纠正错误,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一贯坚持真理,随时改正错误,是我们党保持初心、永不褪色的政治优势所在。现在,我们党由8900多万名党员组成,作为个人来说,就是要永葆初心的政治本色;丢掉初心、忘掉初心,就容易犯错误。所以,要保持不褪色,就要经常“除锈”。只有在思想上经常“除锈”,行为上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活力。

  红船永不停航,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和先进理论的熏陶。由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从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了主动;中国革命面貌、建设面貌、改革开放面貌才能够开天辟地、焕然一新;无论风雨如何变化,都能够永不停航地走在时代前列。

  以“红船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作者:王黎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12年前,《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今天,重温此文,是全国人民进一步重温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付诸伟大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更鼓舞文化艺术界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劈波前行,创作创新,颂歌新时代!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之源,动力之帆,引领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长期从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广的工作中,我纵观民歌的传唱、改编、创作,从朴素的人文抒发到理想的艺术升华、从村寨族群的自娱自乐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中国革命同呼吸、同进取,是中国音乐“红船精神”的体现。

  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正是文化艺术界新时期肩负的使命和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梳理总结、凝练提升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理论高度和国际价值,勇于在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奏强中国声音。我们要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破解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难题,如同石拱桥一样的品质:弯下谦卑的腰,铺平听众和创作者心心相印之路,深刻懂得只有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才能做人民艺术家。我们要以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一批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以“红船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在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

  作者:刘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重温“红船精神”,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更加强化我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是共产党人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革命文化的内核。“红船精神”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带来发展新要求、新课题,要求我们交出发展新答卷;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呼唤新的历史担当;新时代,要求我们焕发新状态,不断创造新业绩。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自省的精神源泉。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红船精神”,永葆党员本色。

  一盏精神之灯 常用必常明

  作者:陆卫明 张敏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光辉,至今仍然明亮耀眼,习近平总书记于12年前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的思考,至今仍然具有针对性极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实践中的一泉思想活水,常思则常新,一盏精神之灯,常用必常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过一句话,“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中共一大到解放全国,从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行进,短短不足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风雨历程中走过万水千山,旧貌新颜、山川巨变,沧海已变桑田。

  今天,站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新起点上,我们从哪里获得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武器、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越是向高远的目标进发,就越要回到出发的起点问求。正是在96年前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命运得以扭转,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全部思想和实践得以整合,那条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是随之而来的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精神的策源地和派生母体。当年党浴血奋战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党的先进性的深厚渊源?为什么能于一路走来的无数惊涛骇浪、波谲云诡中从容飞渡,百折不挠,又成长为具有深切人类担当和深刻世界影响的政党?为什么成就斐然、功勋卓著却仍然充满忧患和危机感?重温“红船精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能从源头上找到最本质的答案。

  依水行舟,忠诚为民

  作者:王征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其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12年后,重温此文,感慨良多。

  作为一名农业经济研究者,我在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亦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忠诚为民,只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目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正在实施“精准扶贫”,致力于让农村的贫困人口能够共享社会进步的福利。过去几年,脱贫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同时,我国在农村还鼓励土地流转,积极培育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今年,党中央还根据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三变改革”的政策,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期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实行共同富裕。

  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南湖红船上的初心,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农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红船精神”展现百年大党精神史

  作者:高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总结提炼的“红船精神”,要注意两个层面:一是在思想内涵层面,要全面把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高度凝练,是对中国革命源头文化的深刻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底蕴和厚重基石。二是在理论创新层面,要深刻领会“红船精神”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思想和理论,展现出一个百年大党的精神史与其领袖的思想史之间的内在贯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之作。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我们在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内涵和理论创新这两个层面是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不可偏失:一方面,我们要将“红船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史诗中,讲清讲透讲实以“依水行舟、忠诚为民”为本质的“红船精神”如何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航向,使大学生在“学懂”“弄通”中感受“红船力量”,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红船精神”蕴含的理论创新方法,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史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站在历史高度、走在时代前列,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体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弘扬“红船精神” 为人民谋幸福

  作者:韩伟(陕西社科院政法所副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一系列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价值指引。萌发于浙江嘉兴南湖之上的“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源头,全面概括了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

  “红船精神”的发扬,是党从革命到建设一次又一次走向胜利的秘诀。正因为始终将人民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中国共产党才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弘扬“红船精神”,要以首创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应该不断重温党的初心,继续弘扬“红船精神”,发掘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创造力,奋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弘扬“红船精神”,要以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必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着力解决违背社会公义的难题,将维护最广大人民权益、增进最广大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的全过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弘扬伟大“红船精神”,始终为人民谋幸福,必将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华章。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2日 05版)

[ 责编:祁伟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