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张政总编辑出席“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并讲话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张政总编辑出席“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并讲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4-02 14:18

在新的科学春天里奋力拼搏

——记“在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出发——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座谈会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40年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启了科学的春天,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从此,“科学的春天”这一充满力量的词汇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奋勇拼搏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交通大学“西迁”到“载人深潜”,在祖国的呼唤中,涌现了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一大批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杰出科学家。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声嘹亮,中国的科学家们将如何响应?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光明日报举办了“在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出发——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科学家精神”座谈会,“西迁”的亲历者潘季、黄大年团队成员刘财、“载人深潜”团队成员叶聪、“中国天眼”团队成员孙才红等共聚一堂,探讨在“新的科学春天里”如何汇集起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不负党和国家所托,不负人民所盼”

  “1956年1月,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几千师生在‘歌唱祖国’的高歌声中,拿着印有大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专用火车票,乘坐‘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由上海迁往西安,开启了新的奋斗历程!”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潘季是“西迁”的亲历者,他动情地回忆了交通大学西迁的过程,并表示科技报国的情怀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共同的文化。

  在他看来,“西迁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最核心的内涵是“爱国奉献、敬业奋斗”。“初心、决心、恒心,科技报国、矢志创新、孜孜求索,发扬这些科学家精神,不负党和国家所托,不负人民所盼,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潘季说,“这是新时代科技和教育战线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要求,要求我们在各个岗位上奋斗,贡献智慧和力量。”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2017年黄大年为祖国的科研献出生命,61年时代变迁,不变的是把国家需要视为己任的信念。“从‘西迁’的师生到黄大年,每一个人都将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相连。”黄大年团队成员、吉林大学教授刘财表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传承和发展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应该以胸怀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为人类进步作贡献。”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表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培育的人才,也有其成就的事业,而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就是科技强国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动员社会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强国的新春天践行使命,这就是中国科协的使命所在。”

  “新的科学春天到来了”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演讲中,郭沫若提到,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是从事科学文化事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在刘财看来,“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科学文化繁荣的景象。”他说,“我认为我们国家新的科学春天到来了。”

  忆及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同样情绪激动,“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两句话是激动人心的政策导向,让大家觉得有了足够的精神力量。”杜祥琬说,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好好干,我们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时代”。

  而党的十九大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让杜祥琬觉得迎来了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党的十九大明确,到2035年、205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杜祥琬说:“这个历史性的目标也是提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家要一起努力干。”

  2012年6月24日,当80后科研人员、“蛟龙号”载人作业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驾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的那天,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那一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我自己深度参与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我觉得这是我的工作,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情。”面对新的科学春天,叶聪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蛟龙号’是7000米级别的载人潜水器,这个深度覆盖了全球海洋面积的99.8%,而剩下的0.2%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深远的研究与开发有极大的科学意义与经济价值。”他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而他们的团队正在为这一目标奋进,“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万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我相信我们这支团队能够在几年内实现万米深潜,以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在座谈会上,“中国天眼”项目副总工程师孙才红回忆起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时介绍说:“他生前资助了十多名贫困地区的学生,他还非常热衷给大家做科普讲座”,而南仁东做这一切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传承前人精神,启迪后人智慧。让更多青年人才拥有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让建设科技强国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既是黄大年、南仁东等优秀科学家代表的夙愿,也是与会人员的共识。

  “不同年代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内涵有一个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认为,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西迁精神”等一批科学家为代表的群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这是新时代需要挖掘的闪光点。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建议,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突出彰显新时代的一些新要求,新风格,并在全社会加大对当代优秀科学家事迹的传播力度,“让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榜样,感受他们传递的力量。”他说,“这些优秀的科学家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脊梁,而青年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能在青年一代中大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04版)

[ 责编:张秋菊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