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观点撷英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观点撷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12-04 09:21

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观点撷英

  编者按

  11月29日下午,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光明网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高校、社科院、学会等相关领域约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江南文化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意义?怎样研究好、传播好江南文化,使江南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研讨。特将精彩观点摘登如下。

  “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圆桌论坛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特邀演讲】

  王蒙:江南文化以文化人,优化世道人心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84岁的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始终保持着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节律。

  11月29日,身着浅色西装的王蒙现身沪上,在光明日报社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做特邀演讲。

  在以“文化资源与文化魅力”为主题的演讲中,王蒙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江南文化:“春来江水绿如蓝”,它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不尽长江滚滚流”,又是一种历史的沧桑。随着近现代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南文化又融入了劳动效率、科学技术、匠人精神等时代概念。所以,“单江南文化这四个字,就让人感到非常受鼓舞了”。他用“浮想联翩”来表达自己对江南文化的沉浸与神往。

  他尤为关注的是江南文化以文化人、“优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夫子说,人民不能用德行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官员不能讲学习、讲修养、讲修身,各界人士不能很好吸收先进的东西,听到好的东西不感动,看到坏的事情不改进,就是他最大的忧愁。我想,这种对于世道人心的关注,也是今天我们最该关心的事情。”

  在王蒙看来,一个地方除了看得见的风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该地的风土人情、文明素养。如果呈现出来的是诚信礼貌、团结和谐、开明负责,那么必然会令“近者悦,远者来”,而上海正是这样。他用“先进性、现代性、纪律性和效率性”来描述自己的上海印象,并深情寄语长三角地区,希望这里“不但有各种优质的文化产品,而且成为文明的典范、文化的典范、世道人心的典范,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演讲之后,王蒙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独家专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王蒙对这波澜壮阔的40年充满感情。

  “这40年文化的发展进步非常大。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人的精神空间有了很显著的扩容,文化事业的功能也有了很多变化和延伸。”王蒙一一历数,从传统文化说到创意产业,从墨香册页谈至“互联网+”,言语间浓缩了文化伴着时代蓬勃而兴的盛景,透出由衷的欣然与喜悦。

  令他自豪的,还有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所释放的影响力。古老的文化敞开胸怀、吐故纳新,自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王蒙认为,对此应该正确认识,坦然以待:“发展前进中必然会有挑战和困惑。怎么办?需要引导和选择,尽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有文化自信,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引领力和先进性。王蒙认为,文化自信表现为“接续”和“发展”两个方面。

  “我常说一句话:如果拒绝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自绝于国土和人民;如果拒绝现代化、拒绝发展,就是自绝于地球,就是毛主席说的该‘开除球籍’。”

  一方面是对中国文脉的接续,接续文化传统就是“接地气”,博远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为新时代输送养分的发达根系;一方面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抱残守缺的自信,而是开放包容的自信,是一种让我们昂起头来,更多吸收人类智慧、更多发展创新的内在支撑”。这种自信,让王蒙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王蒙是《光明日报》的老读者、老作者。访谈以他对《光明日报》广大读者的寄语而结束:“《光明日报》是一张富有文化内容的报纸。文化带来光明,知识带来光明,让我们共同接受这样一个光明的洗礼。”

  【致辞】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三个关键

  光明日报总编辑 张政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要注重提升文化原创力。长三角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资源,要以此为基础,在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原创力贯穿于文化建设与文化生产全过程,推出文化精品,筑造文化高地,蓄积文化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凝神聚力,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要注重发扬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精神。借助有效的制度设计,将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凝聚并引领周边文化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共享,进而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彰显江南文化的博大胸襟和开阔视野。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要注重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路径。信息化时代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使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文化元素的融合成为可能。今天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要有效借助高新科技手段和新型传播渠道,把江南文化的故事告诉世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引力源”。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上海品牌建设须重视江南文化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燕爽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举办“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主题论坛,就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员相亲,文化一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的共同文化母体,处处体现着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充分把握江南文化的时代特征,对江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当前上海正在全力打响上海品牌,江南文化是上海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此前我们召开了江南文化研究推进会,推进建设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推进社科理论界参与江南文化研究。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协调,整合资源,提升合力,进一步推进江南文化研究传播工程,更好地实施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整理)

  【圆桌论坛】

  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柔性、非常多样、非常优雅的组成部分,具有可堪鉴阅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应当让全国乃至全球认识它、理解它。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三次南渡事件,意义重大。东晋南渡、南宋南渡和明末南渡,给予了江南文化内在动力,把中华文明的血脉延伸到江南。北人和吴越文化相互交融,最终创造出江南文化,让中华文明这棵老干上不断长出新枝。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表示,要把江南文化中尊重工商、求新善变的基因发展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新的市场空间的勇气和锐气。尤其要凸显坚持信用为本、尊重市场规律、善于专业分工等优秀特质。从这一层面看,江南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是相通的。

  江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庄若江指出,唐宋以来,江南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明显,宋代已经超出30%,所以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从审美来说这是诗性的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敢为人先,善于包容,这些要素已经融入江南人的血脉,温婉而激烈。江南地区诞生了最早的企业,今天,又贡献出了乡镇企业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在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形象打造、文艺创作等方面,江南文化将会有巨大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江表示,历史上多次文化中心南移,使江南地区保存和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精髓,其前瞻性、开创性和超越性必须发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江南文化特别重视契约精神、法治意识。在未来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从江南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非常有意义。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贤亮从物质性和精神性角度分析江南文化。明清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密集、土地有限,江南创造了很多新的生产手段和方式,比如生态农业。江南人民由此养成了善于适应、善于创造的特性。在未来,江南文化依旧会给地区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推动。江南文化也孕育出优秀的精神传统。江南人相信,普通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通过读书学习。这种文化造就的生活环境,让很多人展开了人生的奋斗历程。江南的生活状态会带动中国其他地方,给其持续不断的刺激与促动。江南的生活是市井的,同时是进步的、新陈代谢的,这种现代气息值得发扬光大。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整理)

  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振指出,长三角地区之所以可以率先实践一体化发展,有其内在的基础、内在的需要和内在的动力,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积淀,即覆盖三省一市区域,有着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文化。重工商经济的江南文化,激发了长三角各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重对外包容的江南文化,促进了长三角各地的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重合作诚信的江南文化,让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合作丰富多彩、不断深化。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要以江南文化品牌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其他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相比,集聚着世界一流文化人才和团队的长三角,拥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视野和优势。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共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振江南文化有利于解决长三角内部的文化冲突。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成长春认为,未来,长三角地区应以江南文化为基础,加强对沪苏浙皖四地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联动,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形成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文化产业聚集区;要重视江南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拓展,将江南传统文化嵌入长三角创意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科技化和高端化,建立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平台。

  浙江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剑锋呼吁:江南文化产业要与时俱进。江南文化以勤劳、诚信、精致、和谐、柔韧与新潮为标志,发达的文化催生出发达的文化产业。新时代,江南文化产业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的追求,创新产品、拓展内容、提升品牌,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与生产方式创新。要注重产品创新,延展产品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视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指出,在历史上,安徽是江南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特别是皖南文化和徽商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不管是看流域关系,还是看文化关联,安徽都是属于长三角地区的。从未来看,安徽的加入,一方面增加了整个长三角腹地面积,一方面也为长三角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历史上,安徽为江南作出了很大贡献,未来,安徽应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中。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整理)

  【主旨发言】

  海派文化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

  上海社联主席、研究员 王战

  在南宋之前,江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就如同岭南文化、荆楚文化。这段时期可视为江南文化的1.0版。南宋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江南文化日渐繁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高地。这可以称为江南文化的2.0版。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从上海等江南沿海地区传入我国,与江南本地文化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海派文化。在我看来,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3.0版。如果说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那么海派文化则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正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需要共同的精神追求。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一脉相承、相互影响,这是上海文化的特色。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要从作为文化根脉的江南文化中汲取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壮大上海的人文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整理)

  建立非遗传承保护一体化机制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 黄大同

  江南传统文化是一种跨行政区域的地域文化。比如,苏州评弹最早盛行于杭州附近,明清时进入苏州,逐渐定型。民国初期,评弹又传到了上海滩,成为一种商业文化。至今评弹界仍然有苏州、上海和浙江三个国有评弹团体,这些院团在江南吴语地区共同传承和推广着苏州评弹。

  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一定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民族和区域代表性、以项目形式进行保护的传统文化,对生存发展条件有着特定要求。二者之间既有概念的区别,也有发展方式的区别。由于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是按照属地管理的,所以江南区域共同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是各省市分别申报,并分别予以保护,给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视野上的局限,不利于对非遗作出全覆盖的保护,也不利于对其进行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应乘着东风,尽快建立长三角非遗传承保护一体化机制。可以考虑理论先行,即率先建立长三角区域非遗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平台,以研究带动整个区域非遗工作机制的建设,并推动非遗工作向纵深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整理)

  三维度透视江南文化核心内涵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朱庆葆

  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江南人的敢为人先,是善于谋划在先,敢于革故鼎新,志在引领潮流。从浦东的开发开放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都是江南人敢为人先的典型例证。江南文化的辉煌成就证明,我们要始终秉持开放心态、拥抱未知,在文明互鉴中开阔视野,以广阔的胸怀包容交通、空间、市场、产业等维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崇文重教,精益求精。江南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浓郁风气,崇尚“诗礼传家”“耕读传家”。江南人的精益求精,是超越平庸的极致追求。江南文化孕育了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技术,这是江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能所在。

  尚德务实,义利并举。江南文化自古便有尚德务实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江南文化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更强调义利兼顾、先义后利。江南的大德先贤和优良传统昭示着新时代的江南人,要牢系民生情结、饱含民本情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邢军

  文化市场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大江南文化挖掘整合力度,构建长三角文化产品生产、流通、营销等三个市场网络体系,实现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一体化。

  要树立全新发展理念,加强文化市场一体化制度设计,推动各地建立不同层级文化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扩大文化市场空间和规模;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文化市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培养一大批蜂鸟文化企业和独角兽文化企业;要加速文化科技融合,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业态,支持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提高文创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要注重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地区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要加大文化遗产创意研发,打造区域特色化产业集聚区,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构建开放有序的区域文化市场体系,完善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形成“草灌乔”共荣的城乡文化生态。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整理)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4日 07版)

[ 责编:白丽克孜·帕哈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