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11日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6版“行业观察”刊发专稿《光明智库:让转型增实力赢先机》。
文中介绍:“光明日报社的实践表明,智库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媒体的思想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也能提升媒体的决策服务能力、战略研判能力,从而使媒体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增强实力、赢得先机。”以下为全文:
原标题:光明智库:让转型增实力赢先机
智库建设是当前媒体转型发展中的新兴浪潮,被视为媒体在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所面临的一大机遇。作为以知识性、学术性见长的中央媒体、文化大报,光明日报社在此方面率先起步,初见成效,并形成了“智库建设助推者、力行者、思考者”的三重定位。
光明日报社的实践表明,智库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媒体的思想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也能提升媒体的决策服务能力、战略研判能力,从而使媒体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增强实力、赢得先机。
从开设传播平台到构筑新型媒体智库
“《光明日报》的智库化建设大体分为3个阶段。从载体的演进看,是从平面的《理论·智库》版,到以理论部为主组建的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再到今天整合报社相关资源打造的光明智库;从功能的拓展看,是从宣传智库,到研究和评价智库,再到以智库机构的身份进行资政研究。”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2014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敏锐捕捉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崛起的星火之势,在全国主流媒体中率先创办《理论·智库》版,以每周一个整版的频率推出。智库建设路径探讨、智库领军专家访谈、优秀智库成果发布、智库月度及年度大事盘点……近4年来,180余块版面中呈现了作者权威、内容丰富、紧贴前沿的内容,搭建起了一个全景式展现中国智库建设亮点与成就的高端平台。
《理论·智库》版创办5个月后,以该版面为基点的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宣告成立,并组建学术委员会。该中心致力于对智库发展规律与路径进行研究、对智库建设质量及影响力等进行评价,并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智库研究发布活动。
“正是在深入研究智库建设走势的过程中,光明日报社看到了自身的‘智库基因’——近70年办报历程,积累了大量智力资源,团结了各界专家学者,也成立了一批研究中心。能不能聚合这些资源,常态化开展决策咨询和对策研究呢?”陆先高回忆道。
随后,建设光明智库的构想呼之欲出。2017年4月18日,在汇聚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大学智库、城乡调查研究中心等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光明智库正式揭牌。同日,《光明日报》承建的“思想理论融媒体传播工程”宣布启动,工程项目之一“光明智库”客户端成功上线,为全国智库提供了新的融媒体形态传播平台。
智库治理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两条腿”走路
智库以研究现实问题、贡献发展方案为核心职能。新型智库怎样立足中国、健康发展,同样是需要研究的战略问题。光明智库不忘本心,将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路径、评价智库建设成效与不足、推动中国智库建设作为重要职能。
当地时间今年7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中美智库交流研讨会上,两本中英文双语图书《中国智库索引》《2017CTTI智库报告》面向国际发布。“国际社会第一次看到了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智库英文目录和基本数据,这对扩大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非常重要。”美国智库研究专家雷蒙德·斯特鲁伊克表示。
两本著作背后,是光明日报社携手南京大学,就智库信息化建设、深度研究与评价开展战略合作的坚实努力。
研究智库,“摸清家底”是前提。中国智库的数量与质量究竟如何?怎样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智库数据进行管理?为寻求答案,光明日报社与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达成一致,开发中国首个适用于智库管理的在线智库信息系统,集成智库搜索引擎、智库数据管理、智库在线评价三大功能。
2016年9月28日,双方合作成果“中国智库索引”(CTTI)上线运行。经过两次系统升级、数据填报,CTTI已收录598家智库详细信息,并连续两年对CTTI来源智库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评价,给出了各领域优秀智库排名情况。今天,CTTI已经成为很多省市、行业和智库系统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有效工具。
此外,连续两年组织编写《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并出版发行,举办“中国智库治理论坛”“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等特色活动,举行中国智库和智库人物年度影响力“十大”评选、智库建设征文大赛……在新型智库共同体逐渐形成、智库建设学术体系逐步构建的进程中,光明智库步步留痕。
政策咨询、战略研究是光明智库发展前行的“另一条腿”。在人文外交与全球治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艺发展与评价、高等教育发展与海外传播等多个领域,光明智库下设各研究中心积极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特色成果,为相关领域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了助力。
“智库研究必须有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在研究方向选择、产品体系设计方面必须注重差异化发展,以专业性提升竞争力。”陆先高表示。
探寻“媒体型智库”与“智库化媒体”同向而行新路径
在媒体“母体”中孕育出的智库机构,必然与媒体整体建设有着深度联系。光明日报社对此已有明确认识,光明智库不做脱离报社核心业务的“孤岛”,而是进入报社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力求智库建设和新闻生产并举共进,以智库建设撬动报纸质量提升,为报社转型发展注入更强驱动力。
几年来的辛勤躬耕,以“媒体型智库”壮大“智库化媒体”的成效正点滴呈现——智库特有的问题意识、现实关照使得新闻报道更趋深度化、贴近性;大数据、量化分析等的应用使得媒体话语更具科学性、公信力;实地调研和资政建言的历练使得采编团队更富敏锐性、洞察力;“小核心、大网络”的智库专家库建设使得各界“外脑”与《光明日报》的联系愈加紧密化、立体化……
“在实践中,我们梳理了媒体智库建设的难点与要点。这是光明智库下一步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也是整个业界推动媒体智库化转型必须注意的问题。”陆先高分析认为,一方面,体制机制须创新。媒体固有的体制机制是以新闻生产为核心设计的,难以有效支撑智库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科研组织、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针对性革新,并进一步推进智库实体化建设,是媒体智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人才力量待加强。智库研究需要公共政策类专家、数据分析师等专门人才,媒体原有编制内此类人才严重缺乏,普遍依靠的社外专家又存在稳定性、紧密度不足等问题。如何吸纳、培养自有人才,更好团结外界力量,业界呼唤科学有效的制度与举措。
此外,产品质量须提升。智库的核心能力是资政研究。媒体智库的优势在于传播和渠道,但对接政策不够紧密,形势研判与战略推演能力不足。如何通过多维努力补足研究短板,避免“有库无智”“重形式轻内容”是媒体智库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本报记者 杜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