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光明日报社、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调研活动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光明日报社、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调研活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12 09:39

  【智库答问】

  编者按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在青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日,光明日报社、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调研活动,邀请学界、业界专家从经济、生态、外交等维度深入解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群策群力、贡献方案。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胡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研究联盟理事长 胡志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陈尚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

  光明智库: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

胡波 郭红松绘

  胡波:海洋天然具有连通性和开放性。海洋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中国的世界观和海洋观,强调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从思维层面指导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秉承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互动模式,目的是希望与各国共同发展。需要认识到,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持续努力。

胡志勇 郭红松绘

  胡志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理念,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模式与经验,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深入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发展与创新,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理念,又是一项长期实践,彰显了中国积极打造和谐海洋的决心。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不断丰富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理论,有利于加强海上安全合作,推动涉海分歧妥善解决,维护海洋和平与稳定,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促进海洋有序发展。

陈尚 郭红松绘

  陈尚:生态学理论认为,地球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生命力的超级生命体,而全球海洋是一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进化。人类离不开地球,离不开海洋。海洋治理是指主权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和协商合作共同解决全球和地区海洋问题,进而实现人海和谐以及海洋可持续利用,具体治理领域包括:科学考察、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治、生命财产救助、海上秩序维护、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海洋权益划界问题等,治理模式则包括多元参与、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建设世界海洋强国潜力巨大

  光明智库: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面向世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我国在政治、经济、生态、科技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基础和条件?海洋强国建设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胡志勇:积极推进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强国的行动纲领,也是中国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建设作出的贡献。

轮船从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前通过。新华社发

  现阶段,我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与文化等手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加强陆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稳妥推进中国海上战略支点建设,不断扩大中国海上战略纵深与发展空间,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8年1月,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这是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的重要一环。中国作为北极事务重要利益攸关方,积极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胡波: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主权范围内的海洋空间和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的基础。中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漫长的海疆线。中国东部漫长的海岸线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有很多良港。中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

山东青岛,学生在“科学号”科考船驾驶台参观。新华社发

  中国的远洋渔业已经遍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沿岸40多个国家的管辖水域;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通过海外合作与并购,在非洲、南美、中东等地获得了多个海上油气田的开发权和开发权益;中国的滨海旅游业更是积极走出去,人员往来和资本投资都急剧增长。可以说,在海洋经济方面,我国在远洋渔业、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旅游等产业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国际合作潜力。

  陈尚:从生态角度看,海洋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布局的重点。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76万亿元,占GDP的9.4%,货运周转量占全国的46%。我国近岸海域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1.07万亿,为我国4.3亿人口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产品。

  人均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仍存差距

  光明智库: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还存在哪些短板?应当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人海和谐共处?

  胡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海洋资源量偏少。中国享有资源主权的海域人均占有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十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第122位。从经济来看,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占GDP总量约为10%,远低于美日等传统海洋强国的相关比重;中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5%左右,而美国、日本等已达到50%~60%。但也要看到,我国拥有一定的海洋空间和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可借此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培养海洋人才,积累海洋开发经验。

  胡志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海洋治理和海上装备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海上权益保护方面仍与海洋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也面临着地区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障碍,更面临着一些发达国家的制衡和打压。此外,在海洋治理中,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有待提升,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治理进展相对缓慢。还要注意到,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均挑战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球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等也实质性地影响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真正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

  国际合作开发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

  光明智库: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我国与世界各国具体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胡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分工合作日益密切,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已成必须。海洋经济更是如此,海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均是立足世界,由于沿海各国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海洋资源状况差异较大,国际海洋经济合作现象非常普遍;海洋资源或海洋资产大多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将海洋空间圈占起来,各沿海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对人类而言,海洋依然具有太多的未知,深海开发风险巨大,对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要求极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无法独立而系统地进行海洋开发。因此,国际合作开发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

  胡志勇: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进一步密切了与沿线国家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世界各国将共享海洋资源,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主张有利于破解当前全球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各自为政的困境,为不同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有利于世界各国加强海洋合作,有力保障全球海洋安全,促进全球海洋的发展与繁荣。

  【专家观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安全所副所长王力: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展望未来,海上丝路建设合作进入新阶段,将为高质量拓展全球蓝色发展空间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需关注并应对以下风险挑战:国际航运格局处于深刻调整期,地区港口之间竞争共存关系多变;全球海上安全治理存在短板;世界范围内海盗威胁此消彼长,对中国企业在一些国家的海工投资安全利益带来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政策室副主任盛朝迅: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工装备、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海洋新能源等为重点,加快高端要素向海洋产业领域集聚,完善顺畅的要素协同机制,构建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海洋产业重大技术突破,探索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设立若干国家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通过政策叠加,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海洋生物产业服务平台、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平: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已初步展开,但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海洋科技研发合作方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力量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大湾区其他城市可与其合作展开中下游应用研发。在航运方面,可考虑实现香港航运业“准市民待遇”,允许香港与广东省内港口自由竞争。在航运配套服务方面,可允许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在大湾区开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服务。在金融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急需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大湾区内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有效运行。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振福:

  要以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利用自身经济、文化、外交、制度等资源,促进本国内部、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各国人民交往、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化交流,将成为推动互联互通深入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驱动力。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海上互联互通,才能促进海洋发展繁荣。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

  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要从“大生命”以及全球治理的角度出发。海洋代表的不仅是人类的命运,更代表着其他生物的命运和整个地球的命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认识海洋进入到新阶段:超越人类不顾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等传统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模式,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的角度,均衡、全面地认识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丰富了海洋领域的国际规范,有助于走向真正的海洋全球治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

  建议建设中日韩北极科研信息中心。在该中心组织架构下协调各国科研活动、促进科研合作,共同提升三方的北极科研能力,促进和完善中日韩三国就北极事务的“二轨”对话机制。三国应建立更多的政府部门间、学者间、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二轨”对话机制,对北极事务的官方对话交流发挥辅助作用。建立中日韩北极合作开发组织,三国可在组织内交流北极能源资源开发信息,增加技术合作。青岛应充分利用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学和海洋经济基地的研究优势,努力打造三国北极研究和北极开发合作枢纽。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红英: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要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实施科技、产业、管服、制度和文化五大层次的协同创新行动。海洋科技创新要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造、自成体系,把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产业创新要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管服创新要求强化管理方法,降低海洋经济交易和协调成本,创造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制度创新要求构建一套与海洋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高效配合的机制;发展海洋文化要进一步强化建设海洋强国的社会认同和战略共识,把增强海洋文化意识贯穿于生产生活中,发挥其长效作用。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吉亭:

  海洋文化建设是我国高质量经略海洋的重要基础。我国不仅拥有众多的海洋历史文化,还拥有精彩纷呈的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科技文化、海洋旅游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下一步,我们要对海洋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因图谱,建立海洋文化基因库;要积极开展海洋遗产申报活动,珍惜海洋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系列文化产业;要凝塑我国海洋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其森: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在培育四种“海洋意识”上下功夫。培育家园意识,养成珍惜海洋的思想观念。培育经济意识,以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多层次、高质量的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命运意识,加深对蓝色生态文明的认识,强化蓝色经济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树立沿海生态一体化战略意识和陆海一体化生态意识。培育忧患意识,大搞填海造田以及在海岸线附近违规加工海产品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海洋生态问题亟须重视。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友明:

  建设海洋强国,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成立专门的海洋研究机构,开展面向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为长远的前瞻性研究和战略部署。同时还要找准突破口。当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突破口,而用微生物对海洋生态进行调节是突破的关键。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充分发挥临海区位优势,依托山东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研究优势,加强与青岛地区以及国际一流海洋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新技术。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舒、刘艳杰、王斯敏、张胜、李晓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2日 07版)

[ 责编:张秋菊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