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8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银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可爱的中国”各民族优秀知识分子讲述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系列短视频在京发布。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业务支持,中央民族大学提供学术支持。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他表示,未来,光明日报、光明网要以继续创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助推非遗事业创新发展,既做到“原汁原味”呈现,又要切实提升大众对非遗的体验感与互动感。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陆先高 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感谢大家冒着酷暑前来参加《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发布会;对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及中央民族大学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今天我们还请来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对他们的到来也一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刚才的马头琴、长调表演非常精彩,为我们本次发布会开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个精彩的亮相。可以说,这个表演不仅切中了会议主题,还有着特殊的意义——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观看了乌兰牧骑歌舞,并强调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并作出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后明确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光明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党报,光明网作为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所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与担当。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对非遗的报道与传播。2017年,光明网推出“致非遗敬匠心”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率先运用互联网直播传播非遗,让更多年轻网民直观地认识非遗,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目前已推出70余场直播,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3.46亿人次。今年年初,由光明日报、光明网组织实施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在京揭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杂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菊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正仁等成功当选。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希望光明日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不断作出努力,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本次《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发布会的举行,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本次光明网拍摄的《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项目,已被列入中央网信办建国70周年重大主题。自2019年4月26日起,光明网多支摄制团队奔赴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黑龙江等地,深入采访了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等。用文字、图片、直播、短视频等全媒体手段记录了70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创新。目前,短视频已基本制作完成,通过了各地文旅厅以及相关学术专家的审核。
当然,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网络的飞速发展为非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与传播平台,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光明日报、光明网要以继续创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助推非遗事业创新发展,既做到“原汁原味”呈现,又要切实提升大众对非遗的体验感与互动感。
同时,我们以持续性的宣传凝聚社会共识,与非遗界、文化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密切合作,一起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的魅力。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非遗界同仁可以畅所欲言,为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献策。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