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中国航天报等联合主办“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直播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网动态 > 正文

光明网、中国航天报等联合主办“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直播

来源:光明网2020-07-27 16:17

  原标题:“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 中国探火日专家直播畅谈自主创新

  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打开了中国行星探索之门。

  当晚7点,军工专家跨界对话系列活动的首场直播《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火爆登陆多个互联网头部媒体平台。直播当晚,约有100万网友在线观看,引发热烈讨论。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直播现场(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活动邀请了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原司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家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及华为公司原高级HR专家、华为大学核心筹建人祁生胜3位来自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从“天问”奔火、5G布局等热点话题引入,结合各自的专业经验,畅谈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共同为网友献上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跨界对话。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光明网、中国航天报社主办,并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航天基金会、将才学院、我们的太空、中国航空报、中国船舶报、中国核工业报、今日头条、抖音、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知乎、百度等单位和媒体的大力支持。

  “天问一号”弯道超车 华为6G早有布局

  火星是离地球距离最近的星球,它的自然环境也是跟地球较最为相近,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

  2010年8月,8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立项论证的参与者,吴志坚用“弯道超车、世界首创”这8个字概括向网友介绍了中国火星探测方案的特点及其制定过程。他介绍,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方案经过了三轮迭代和深化,于2016年年初正式立项实施,计划用一次发射同时完成环绕、着陆、巡视3项探测目标。

  “这种‘三步并成一步走’的决定实为弯道超车,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吴志坚说,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对深空探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科研人员去探索更遥远的地方,进而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原司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如果天问一号任务获得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任务的国家,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火星漫游的国家。

  谈到这次火星探测任务存在的技术难点,李洪波用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路”来作比喻,介绍了火星探测任务的“七道坎”:发射窗口、点火发射、离开地球轨道、转到火星轨道、进入火星轨道、离开火星轨道、着陆火星。

  “这七道坎,步步都有探测器倒下,所以火星有一个绰号,叫探测器坟场,每一步都是‘取经人’的尸骸,真的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李洪波这样形容,“希望最终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天问一号’能够得成正果。”。

  直播中,网友提出了人类何时能够去火星的问题。“其实现在就可以去,但是我们还想活着回来。”李洪波回答,“客观来说,前期的技术积累,实际上可以支撑人类登上火星,但难度就在于要让航天员平安地去、平安地回。”

  李洪波还强调:“深空探测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失联,一旦失联就意味着任务的失败。”这就体现了远距离测控通信在其中的作用。由此,嘉宾们聊起了通信技术的迭代及华为公司在5G上的布局。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家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所谓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祁生胜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手机应用等3个方面介绍了华为在5G应用领域的布局。他介绍,华为5G基站目前已经与全球23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几乎占到全球5G市场80%。

  祁生胜说:“5G技术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带宽、速度和距离的问题。这就像从火星传递信息回来,不仅仅要解决速度的问题,还要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大家欣赏到精准而高清的图片。”

  祁生胜还透露,“去年任总说,美国要是对华为的5G不信任,我们可以转让技术,实际上那时,华为的6G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华为公司原高级HR专家、华为大学核心筹建人祁生胜(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被卡脖子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对话过程中,嘉宾们都提到自主创新对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要自主创新?李洪波认为:“我命我主,我自有术,要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才有安全感,不会被人卡脖子。创新就是当别人不让你走他的路时,你能自己开出一条路来,这样才不会被逼到墙角。”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李洪波表示,物质上我国有独立完整的科学工业体系,精神上我们一直秉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像钱学森先生所说,没有什么国外能搞我们搞不了的。从制度上看,我国大力倡导自主可控,掌握核心技术,并一再强调要把关键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制度给我们提供了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保障。”李洪波说,“当年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欧洲同样在建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他们抱团组团建一个系统都那么困难,如今我们却能跟他们比肩,甚至超过他们,这个过程没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难实施的。”

  “创新需要有三要素,一是国家的意志,二是人民的支持,三是经济的支撑。”吴志坚特别强调要鼓励创新,并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自主创新机制也很重要。这当中包含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他说,既然是创新就会有失败,对失败要辩证地看,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正确对待失败也是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

  祁生胜同样说到了开放包容对华为管理体系不断升级的重要作用。他介绍,从1998年到2018年,华为引进了全球17家咨询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当年引进IBM的IPD体系时,任正非曾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要向全球各个优秀的民族学习,向日本学精益制造和品质意识,向美国学流程管理,向以色列学创新。”

  “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成就是非常明显的。截至去年年底,华为在全球申请的专利达到了8.5万多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了5万多件,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面排名第一。”祁生胜介绍。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直播现场(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传技能、传文化、传精神、传体制

  “中国的传家家训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要传技能、传文化、传精神、传体制,中国航天就特别强调航天精神的传承,”李洪波说,“今年中国航天日正好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参与过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一辈航天人联名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习主席回信时,特别强调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这实际上就是通过精神的传承,让航天事业代代相传。”

  说到人才培养,祁生胜认为华为与航天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以奋斗者为本。无论是促进机制还是选拔机制,都是倾斜于奋斗者,“只要你为客户创造出了价值,你就是奋斗者,就会得到相应甚至超出期待的回报”。

  网友对华为的高薪都很感兴趣,祁生胜在直播中做了一个纠正,“华为在深圳的高科技企业里头是中间偏上一点点,还真不是最高的。”他认为,相较于薪酬,华为更重要的是拥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客观衡量员工的贡献和能力,让员工得到科学、公正、系统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直播现场(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这一点与吴志坚介绍的重大工程培养人也有相似之处。他指出,正是靠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中国航天培养出来一大批院士、领军人才、型号“两总”、大国工匠和青年英才等。

  “航天培养人才还特别重视在职培训,这方面既有规划、有投入,又有组织、有机构,还有很多的专业学校。”吴志坚还特别提到了近日刚刚上线的将才学院,致力于军工领域和社会各界高端人才培养的特色网络学校。

  直播中,吴志坚作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也向网友介绍了基金会的的主要职能和激励奖励政策。他介绍,中国航天基金会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中国航天基金奖,用于激励航天人才。从获奖名单上看,不少已成长为两院院士、高级领导和央企高管、科技领军人才。

  “这些资金都来自于全社会的赞助,特别是一些合作企业。在这里,我也借这个机会向对中国航天基金会给予支持、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给予支持的企业表示衷心地感谢,也欢迎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吴志坚说。(记者 李淑姮 见习记者 王小月)

中国探火日之际专家跨界对话直播、百万网友同时在线

扫码回看直播

[ 责编:白伟伦 ]
阅读剩余全文(